您现在的位置:ITGov-IT治理研究中心>> G3沙龙>> >>正文内容
大不是美———“四大”迷信批判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07日点击数: 作者:张连起 来源:中国财经报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0 )】
摘要:
 根据中国加入WTO时所签署的协议,我国将于2005年12月31日前全面开放会计师服务市场,而事实上的开放早在上世纪就已完成。“四大”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了“超国民待遇”。“四大”是否就是一统天下的代名词?“大”难道就一定意味着“美”?迷信“四大”有着怎样的思想文化根源?

    一

     “四大”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纪,第一批英国特许会计师在那时来到了美国。1932年《财富》杂志推出的排行榜,首次凸显出“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后来合并为“六大”、“五大”,现为“四大”--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德勤)在美国审计业中的强势。此后,“四大”及其前身始终占据着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会计服务市场的中心与支柱地位,规模迅速扩大,品牌日渐确立。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只会做减法而不会做加法?

     (一)节省管理成本的考虑。不断开办的分支机构,持续升级的计算机和工作站,需要支付节节上升的费用。合并,自然是摊薄成本的手段。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时候,与谁合并?

    (二)在过度竞争与低价揽客阴云的笼罩下,要么进行一次性博弈,一步步堕落下去;要么进行合作性博弈,成为“巨人中的巨人”。后者无疑是聪明的选择。

    (三)对于身处竞争劣势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其梦想着打败超级对手却难以如愿,不如寻求加入,分享规模效益。

    (四)为洗清过往的劣迹,形象不佳的执业机构必须和声誉较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就像安达信并入普华永道一样。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择偶舞会既已开始,就必然会进行到每位参与者都找到自己的伴侣为止。即便是在当下的“四大”之间,也不无联姻的种种内幕接触,甚至,如美国《鲍曼会计报告》预测的,所谓的“X大”会计师事务所在20年后可能不复存在。原因很简单:由于无休止地追求业绩增长和规模扩张,这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协调能力已经到了极限,不同企业文化的聚合无法形成协同效应,业务的扩大与公司的统一无法兼顾。至于层出不穷的假账丑闻,更是成了压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恐龙在地球灭绝的历史告诉人们,“大”并不是长期称霸的充分条件。“四大”在做减法的同时,也使自己变成了一个“濒危物种”。

   

    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即在强调外资先进性的同时,引入“四大”。一方面,“四大”是按照外商投资企业法注册的中国公司,享受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四大”又借助外国品牌优势,谋取超额利益。“四大”依靠“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便利模式,让民族品牌的会计师事务所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白手起家,其先天不良、后天不足的境遇注定不被认可。

    银广夏事件、郑百文事件等加深了管理层对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不信任。大约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集体潜意识作怪,证券监管部门遂出台了“补充审计”制度。与某些欧洲国家保护民族产业的“双重审计”(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对“四大”的客户再审计)相反,我们非但不扶持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还“将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客观上向公众传递了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不行了”的信号。尽管后来“补充审计”无疾而终,但其阴影一直没有消除。

    不必讳言,国内颁布的审计准则尚未得到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四大”的应有尊重;“四大”一度游离于政府监管、检查体系之外,最多只应付一些象征性检查。至于理由,一是“四大”自有一套技术体系,另一个理由似乎说不出口,“四大”的工作底稿使用英文。

    其实,我们引进的“四大”多是香港“四大”。这里的合伙人,往往不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签字风险自然轮不到他们头上;国有特大型企业的规模与特色使之捉襟见肘,他们的沟通风格不免食洋不化、食中不化。尽管如此,国内的高端企业还是成了“四大”的客户,银行类金融机构更让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全军覆没”。

    “四大”迷信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从思想根源看,一种深刻的文化自卑和民族自弃情结作祟。“洋”代表着先进、时尚、高雅;“土”则是落后、陈旧、粗俗。此种价值评判直接影响了社会民族心理,出现奉“四大”为救世主的举动不足为怪。

    (二)从经济要素看,实用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作祟。“四大”的资本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市场资源优势,而强大的市场资源优势迫使会计服务界对其产生彻底和自觉的崇拜。

    (三)“国际”的威力。聘请“四大”的企业往往都是希望成为国际化的公司,或者至少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在向国际化的方向迈进,既然“四大”是“国际”的代表,聘请了它也就等于为自己贴上了一个“国际”的标签。即使发生了审计失败,也有足以遮掩的理由:连最好的“国际所”都聘请了,还能怎么样呢。

    (四)“四大”在中国各界的长期推销收到了实效。

    三

    上世纪80年代,一些审计实证研究数据,倾向支持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能提供更高质量服务的假设。比如,“非四大”比“四大”容忍客户有更多的盈余管理;由“四大”审计的客户比由“非四大”审计的客户更少发生报表错弊和违规现象。一时间,"四大"似乎成为高质量审计的替代变量。

    安然、世界通信、帕马拉特等一连串审计失败案发生后,人们开始抛弃“大”就是“美”的陈规陋见:独立性和职业谨慎的缺失是导致重大审计失败的根源;超常规的发展使得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惟利是图;客户集中度风险成为舞弊的诱因……20世纪80年代末臭名昭著的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案,卷入其中的普华被迫支付了1亿多美元的赔偿,才与遭受巨额损失的投资者达成庭外和解;1990年加州奥然治县破产案、巴林银行倒闭案让毕马威、德勤、永道陷入了代价高昂的诉讼;本世纪初,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相继被揭开黑幕,包括违法独立性的规定、与造假公司合谋、销毁审计证据等道德沦丧的系列案例,促使世人警醒与深思:还有多少理由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赋予一贯的信赖?

    垄断必然导致不正当竞争,成熟的会计服务市场不能接受“赢家通吃”———

    在美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正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数以百计的客户转投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2004发生的396起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案例中有2/3的情况是放弃“四大”而改聘中小事务所。

    “四大”的困扰在于其已经从产品导向变为市场导向。虽然,“四大”不愿放弃“注册会计师”为其带来的传统地位,但他们不再是传统的“会计专卖店”,而成为提供多种业务的“百货公司”。相应地,自我定位的视角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日益把自己看作商人,只不过恰好成了职业会计师。这种视角的转变是极其危险的。对于职业会计师而言,职业道德系安身立命之本,而对商人而言,职业道德只是次要问题,是否需要遵循将取决于所接受的指令和面临的环境。

    在外部,一旦发生诉讼案,“四大”会说:别怪我们,我们只是会计师。诉讼案过后,他们又被自身企业文化所支配———追逐无止境扩张。在内部,“四大”通常以预算开支攀升的压力为名不予晋升或辞退那些职业作风严谨的注册会计师,原因是他们不会向客户推销。昔日构建的专业荣耀逐渐消失。

    “四大”患上了一种“大企业病”,并且“病”得不轻。因整合而庞大,因庞大而变异,因变异而冲突,因冲突而滑落。打败“四大”的,终将是“四大”自己。

    四

    大不是美,小不是美,由小到大才是美。对于远离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四大”,我们无需仰视。

相关文章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推荐文章
  关于ITGov | 联系ITGov | 收藏本站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人员招聘 | 网站地图

京ICP备06004481号   Copyright 2002 - By ITGov.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