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ITGov-IT治理研究中心>> G3>> 文化治理>>正文内容
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
发布时间:2004年08月14日点击数: 作者:孙强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0 )】
摘要:
最近,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最近,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自觉用以指导实践,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具有重要意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指导我国的信息化发展道路是落实党中央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一、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是关于信息化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信息化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信息化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是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的。高效益发展就是要克服片面追求技术、速度和数量的倾向,将技术与效益、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之路。目前,我们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存在着许多盲目性,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发展速度,缺少全局考虑,缺乏科学的项目论证,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技术高消费”、信息孤岛,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信息化效益低等等。树立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就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绩效评价,探求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之路,以高效的信息化发展促进工业化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

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协调发展。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就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同时加快以信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在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同时,更要以协调发展为中心,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道德、文化等社会问题,做到信息技术与社会组织目标协调一致,避免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坚持跨组织、跨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信息化建设问题,避免出现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坚持技术与管理协调发展。信息化不仅影响生产力本身,它还影响到组织内人与人的关系,在信息化条件下,要加强管理,及时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形成技术与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高度,从信息化的角度,把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环境和信息化制度创新放到重要位置,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和相互促进,实现在产业发展顺序、事业转移和结构升级中,某些技术和产业(如软件和集成电路等)的突破式发展,打破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常规的渐进式演变升级模式,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和管理创新,使信息化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使产业升级实现良性循环。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总是以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当代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又为下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促进产业升级环境的良性循环,造福子孙后代。这也是我国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与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必然选择。

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信息化发展理所当然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它彻底改变了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和交流方式,信息化越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过来,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信息化小康社会的实现。现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不可能完全做到。因此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长远与近期的关系,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

二、    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IT治理

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坚持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信息化发展道路。这要求在信息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信息化涉及的各利益方的关系、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实现信息化的公共利益最大化。IT治理就是使信息化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在国内,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应用已经步入了深化、整合、转型和创新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对组织形态、治理结构、管理体制、运作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影响日益深化;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依赖性在日益加强;推动信息化同样是“制度重于技术”,例如,建造一个信息系统是容易的,让这个系统高效地运转则是现实的难题。决定信息系统是否有效运转的因素不仅是信息技术,而是制度、组织结构、规则与标准,最终是人。因此,在这些因素之上,需要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由此,善治的治理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善治的IT治理的特征

善治的IT治理的特征有以下六个特征:

1、合法性,是指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与状态。合法性越大,善治的程度越高。取得合法性的重要途径是尽可能增加各利益相关者的共识和认同感。善治要求信息化有关的管理机关和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以便实现信息化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

2、透明性,指信息的公开,只有信息的公开,各利益相关者才能够有效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并对此进行有效的监督。透明的程度越高,善治的程度也越高。

3、责任性,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各环节管理者的责任,运用法律和道德增加管理结构及管理人员的责任性。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没有明确的责任,没有严厉的责任追究,会进一步加大信息化投资风险。     

4、制度化,制度化就是指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任何人都必须严格依照制度办事,避免出现以人为上的建设的随意性。没有制度规范的行为结果将是混乱的、没有效率的。

5、响应。信息化管理机构必须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做出就是的、负责的响应,征询意见、解释政策或回答问题。响应速度越快、越负责,善治的程度越高。

6、有效。善治的IT治理,可以优化管理机构,有效地降低信息化的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善治的程度越高,信息化建设效率越高。

总之,善治的IT治理是信息化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良好合作的过程。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向纵深发展,必然要在更深层面上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善治的IT治理,应该极小化由于信息化和透明化所导致的不一致利益冲突而造成的制度面成本。IT治理不仅仅是动态的管理过程,还需要落实在组织内部控制及政府与市场监督体系的动态机制上。

分享到:
点击按钮自动加关注代码——新浪微博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上一篇:张毅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订阅
  关于ITGov | 联系ITGov | 收藏本站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人员招聘 | 网站地图

京ICP备06004481号   Copyright 2002 - By ITGov.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啦免费统计